杨澜:人工智能能做家务, 但不能代替一个妈妈看自己孩子的眼神
发布时间:2017-12-03
来源:步步高集团
分享:
人工智能一次次颠覆大众的想象力,
并已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,
报刊杂志、电视节目里无一不在
谈论这一未来趋势,
电影里更是悲观的展望了
人工智能统治人类的景象。
因为不了解,
所以我们对这个领域充满了恐惧和怀疑。
2016年被称为“人工智能爆发的元年”,
杨澜带领团队开启了媒体人
对人工智能的全面探索之旅;
2017年上半年,
探寻人工智能的纪录片播出,
下半年,“人工智能真的来了”书籍出版;
几天前的全球思想盛宴—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峰会,
杨澜女士通过对人工智能的历史回溯、
对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社会问题、
争议、人机关系等的探讨,
展开了这一论题的深度和锐度;
12月3日,杨澜女士亲临梅溪书院,
与观众近距离讨论关于人工智能的话题 。
当被主持人问到在了解人工智能的过程中,
对杨澜自身带来了什么影响时,
她是这么回答的:
如果我自己不努力,我可能会被取代。
在国际著名的新闻通讯社,
有20%—50%的通讯稿是由人工智能完成。
包括九寨沟地震时,
第一篇新闻的发布就是由机器人完成。
这无疑对媒体从业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战。
而人们在上网搜索时所留下的电子足迹,
会被人工智能标上多达3000多个标签。
每个人的喜好得到了高度关注和分析,
媒体内容的分发因此可以做到“个性化”。
这就是人工智能。
而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,
一方面它能快捷的找到我们需要的信息,
另一方面,推送信息的单一性
会影响我们对世界全面的认知。
无论是媒体人,还是其他从业者,
都要对人工智能的影响有足够的认识,
只有客观全面的了解和认识,
才能保持人类竞争力,从而引领改变
颠覆人类文明进程的人工智能科技。
作为“文科生”,杨澜用浪漫而理性的言语,
诠释了她对人工智能的观察和思考。
越在这种科技时代,
文化、艺术和亲情越是不可替代。
“爱”是人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,
人工智能也许能忙一个妈妈扫地,
但绝对不能代替妈妈看自己孩子的眼神;
在梅溪书院可以与读者互动交流,
而机器是永远不能替代人类情感沟通能力。
科技可以改变人类进步奔跑的速度,
但是爱决定奔跑的方向。
(图片:李罗庚/杨抒怀)